【2025年7月 综合报道】
一个专注于“清算兑付”领域的创新型平台,近期正逐步进入公众视野。它名为“国清汇”,由三家具有广泛社会信任基础的机构联合搭建: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、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银行。三方的协同合作,被视为“政银社合作新范式”的一次制度性探索。
平台虽然刚刚起步,但其目标明确、设计清晰:通过统一的身份核验、银行直发与资产托管机制,彻底打通政策项目资金兑付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那么,国清汇到底是如何分工合作的?它背后的制度逻辑,释放出怎样的治理信号?
三方合作,各司其职,共建兑付新秩序
国清汇平台的核心机制,是一个典型的“政银社”三元协同架构:
“政”代表公益与政策服务机构:中国扶贫基金会
负责确认人群范围,识别政策参与者的资格基础,尤其在面向困难群众、边缘人群的识别方面拥有长期经验积累。
“银”代表资金结算执行机构:中国银行
承担平台所有清算资金的直达发放,通过系统对接,实现金融端与群众账户之间的“点对点”精准触达。
“社”代表专业资产托管机构: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公司
负责资金的全过程托管与风险防控,提供多账户分账机制,确保每一笔资金按项目、按用途、按人群分类监管、独立运行。
这一结构最大的价值在于:将过往资金发放中可能出现的“多头跑、信息乱、资金挪用”等问题,彻底排除在流程之外。
为什么要搭这个平台?问题出在哪?
回顾过往多年政策项目的执行,大量群众积极参与,部分项目也进入了“清算返还”阶段,但真正拿到资金的人却并不多。这其中的核心问题,一方面是流程割裂,另一方面是缺乏一个可信赖、能对接各方的统一平台。
比如:
地方执行口径不一致,有人提前拿,有人长期拖;
不良中介混入,借“代办”为名收取高额服务费;
群众找不到申报口、也不知道何时到账。
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,不仅影响群众获得感,更在无形中削弱了公共项目的执行信用。
国清汇的出现,就是为了把这套“碎片化、口头化、线下化”的流程,变成标准化、数据化、全流程留痕化的系统。
制度设计的底层逻辑:不是“多干事”,而是“干对事”
从制度架构来看,国清汇并不是多做了一层“中介”,而是通过技术和机制,把原本散乱的链条压缩为一个闭环治理系统:
实名申报 → 身份核验 → 资格确认
——由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平台系统核定,杜绝冒领、重领。
资金托管 → 账户匹配 → 分账控制
——平安资管提供资产分层托底服务,确保平台资金不可挪用。
银行发放 → 用户到账 → 留痕归档
——中国银行通过对接打通群众账户,发放路径“看得见、查得到”。
整个流程没有“第三方代办”环节,没有“线下操作口子”,也不需要“关系户通路”。从源头治理信任,从流程保障安全。
群众最关心:我啥时候能领到?
目前,国清汇已完成平台架构搭建,系统对接工作正在推进当中。按照规划,平台将优先对接部分省市试点项目,形成首批清算资金入库与试运行。
未来,群众可通过指定的统一入口进行实名认证、资料上传、申报登记,并实时查看审核进度与电子凭证。一旦完成全部审核流程,清算资金将通过中国银行通道直接发放至群众绑定的账户中。
整个过程,全程无中介、无服务费、无代办。
更长远的意义:打造全国可复制的兑付样板
国清汇的意义,不止是一个平台、一次兑付,而是提供了一种“以制度执行回应群众信任”的治理范本。
它证明了一件事:只要系统设计合理,三方协同合力,就能让看似复杂的政策资金发放变得高效、透明、值得信赖。
未来,类似的制度架构可以广泛应用于:
扶贫项目结算
农村合作计划回拨
公益资产转兑
财政资金定向使用监管
结语:制度清算,不是“技术升级”,而是“社会信任重建”
“政银社三方联合”的背后,是对群众信任的深度回应。
“兑付不拖、不偏、不漏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制度设计的出发点。
国清汇,正是这样一个敢于做“清算最后一公里”的平台,也许,它是一次不显眼的改革,但注定会影响深远。